東壩街道是江蘇省百家名鎮(zhèn)之一,文化底蘊深厚。據(jù)史料考證,東壩沛橋高蹺距今近兩百年歷史。高蹺源于北方,北方高蹺以難度聞名,南方高蹺以表演見長。東壩沛橋高蹺屬典型的南派風格。在清代,東壩街道已成為太湖流域的重鎮(zhèn),商務活動頻繁。成為扼守中江、下江樞紐,蕪湖至太湖地區(qū)客商務必依水路經(jīng)東壩。徽、京二大劇種常盛演于東壩。每年農(nóng)歷三月,五月,七月都有隆重廟會活動。以柏姓為主的沛橋高蹺應運而生,并不斷得以傳承發(fā)展,成為世代相傳、喜聞樂見的民間文化活動。清末以來,高蹺制作有柏許昌、葛民生、楊克鼎等人;領(lǐng)陣骨干有柏許昌、葛民生、陳方年等人。
沛橋的高蹺的演出基本分為由跑陣和樂隊兩大部分。一般高蹺隊由十幾人組成,演出主要是布陣,表演桃園結(jié)義、三顧茅廬、夜讀春秋、三戲白牡丹等四場36個曲目,最后,擺出“天下太平”四個字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