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民歌源遠流長。自古以來,高淳就有“出門山歌進門戲”的習俗。高淳早在6300多年前就有人類居住,先民們在漁狩、牧耕過程中,創造出了原始的勞動歌曲,如打夯號子、劃船號子等。源于高淳的《華山畿》載入南朝的《樂府詩集》中。《樂府詩集》說:“《晉書·樂志》曰:吳歌雜曲,并出江南,東晉以來,稍有增廣。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蓋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陳,咸都建業,吳歌歌曲,起于此也”。地處江南的高淳,古稱“吳頭楚尾”,當然也是吳歌盛行地區。
從漢代起,高淳固城就是溧陽縣治所在地,溧陽隸丹陽郡。宋紹興十三年(1143年),在高淳境內固城湖濱發現一塊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的“校官之碑”(現保存在南京博物院),碑上記載了當時高淳一帶“賦仁義之風”,“百姓心歡,官不失實,于是遠人聆聲景附”,“鐘磬懸矣,于胥樂焉”,是一塊人心向往、載歌載舞的樂土。
唐代詩人李白在《游丹陽湖》(清《康熙字典》審定為《游高淳丹陽湖》)這首詩中寫道:“龜游蓮葉上,鳥入蘆花里。少婦棹輕舟,歌聲逐流水。”(《康熙字典》稱“少女棹輕舟”)這位“歌聲逐流水”的少婦,正是當時高淳兒女愛唱民歌的縮影。
明代高淳音樂家李茂英編寫了《木鐸余音》、《南湖五種曲》,對高淳民歌進行了詳盡的研究和整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后有路行、葉林、田寶玉、肖翰芝等中央和省內的音樂工作者來高淳采風。1953年,國家一級作曲家路行、音樂理論家葉林、李惠連來高淳采風,“五月栽秧”使他們深受感染。 1954年,路行根據“五月栽秧”的音調和歌詞素材,重新編創。上一世紀六十年代初,江蘇省歌舞團青年演員管維俊演唱“五月栽秧”獲得成功,從此成為經常演唱的保留節目。
“五月栽秧”原歌曾被南京師范大學音樂系作為教材。編創的《五月栽秧》后來列為歷次江蘇聲樂比賽民族唱法必唱曲目。1986年在上海舉辦的華東六省一市民歌比賽中,《五月栽秧》獲民歌改編二等獎。這首歌曲曾被許多歌唱家灌成唱片和錄制成盒帶面世。《五月栽秧》已成為國內有影響的民歌,曾在中央和省人民廣播臺播放。
高淳民歌,形式多樣,曲調豐富,內容廣泛。從音樂的角度看,高淳民歌是以五聲調式構成旋律;從演唱形式看,它是以民間小調為主;從旋律的行走方向看,高淳民歌基本上是以3、6、ī為主,組成骨干音,構成音樂結構上的變化。高淳民歌按內容劃分,有田歌、牧歌、勞動號子、儀式歌、時政歌、情歌、春歌、兒歌、歷史傳說歌等九類。按地形劃分,有山區、圩區二種類型, 存在著相似和相異之處。高淳民歌是勞動人民在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物的基礎上,通過自由想象,把情感形象帶入其中,從而達到情真意切、聲情并茂。高淳民歌來自田野,勞動過程中和勞動之余,人們即興演唱,愉悅身心。尤其是勞動號子,節奏歡快,一唱眾和,既可以緩解體力疲勞,又可以增強勞動的合力,提高干活效率。
高淳民歌源遠流長,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例如:源于高淳的《華山畿》是研究《樂府》的重要資料。而且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在吳歌中獨樹一幟,例如:《一粒種子一棵秧》中采用的角調,在全國獨一無二。高淳民歌生活氣息濃,涉及內容廣,對研究社會學、民俗學、語言學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它生動地流露出勞動人民喜、怒、哀、樂的思想感情,激發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假、丑、惡的痛恨,成為音樂創作生動的教材,從而引起國內許多音樂家們的重視,紛紛前來采風、學習。
1957年,高淳曾鉛印《高淳民歌》64首。1963年,高淳縣文化部門和省音協合編成《高淳民歌》300余首。這些民歌有的已編入《江蘇民歌音樂選集》,有的發表于中央和省內的音樂刊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