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歲月長,小城故事多。
面朝官溪河,背靠老街,前后三進,庭院深深,吳氏宗祠里記錄著吳氏一門三進士的家族榮耀,訴說著波瀾壯闊的紅色史詩。
推開一扇扇門窗,時光從歷史深處走來。
觀樂臺是吳氏宗祠的前進正門,大門、戲樓合二為一,獨具匠心。
戲臺設在二樓,正堂刻有“鳳戲牡丹”圖,柱間梁枋大量使用木雕工藝,風格典雅、形象傳神。
進入吳氏宗祠的中進,便能感受到祠堂的肅穆、莊嚴。
這里是宗祠的主體建筑,也是過去祭祀聚會的主要場所。
如今雖沒有彌漫的香火,陳設依稀舊時模樣,讓人想到昔日宗族聚會或熱鬧、或嚴肅的各種氛圍與場面。
中進后壁左右屏風窗上方,各懸匾額一方,即有名的父子“雙孝匾”。
右邊那塊“孝子”二字,據說是乾隆皇帝親筆所寫,遒勁圓潤,十分惹眼。
吳氏宗祠氣勢恢宏、高大軒敞,內里的木雕、磚雕裝飾細膩生動,布局規整。
這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在這條老街上格外引人注目。置身其中,靜靜欣賞古建筑的雕梁畫棟,清雅別致。
這座祠堂還擁有一段永不褪色的紅色記憶。
吳氏宗祠的后進,現如今是新四軍一支隊司令部舊址。
在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里,高淳是陳毅率領新四軍一支隊從皖南東征,開辟茅山根據地抵達江蘇境內的第一站。
新四軍一支隊的司令部,當時就設在高淳老街的吳氏宗祠里。
邁過高高的門檻,走進新四軍一支隊司令部舊址的展覽廳。
環顧四周,整個展廳的墻壁上陳列著抗戰時期的英雄人物和與高淳抗戰相關的史實圖文。
展廳的屏風木壁上,掛著陳毅《東征初抵高淳》一詩的手跡,豪放瀟灑,行云流水,熱烈歡快的韻腳里交織著戰爭年代的水鄉風物和詩人的一腔英雄豪情。
木壁背面是一幅巨型油畫,展示的就是陳毅司令員抵達高淳的情景。
在新四軍一支隊司令部舊址這塊省、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里漫步,我們依然能回溯硝煙彌漫的崢嶸歲月,看到老一輩革命家的英雄風姿,聽到那席卷中華大地的時代風雷。
吳氏宗祠
華麗典雅的古建筑
歷經風雨和滄桑
風骨猶在,老而彌堅
依然在高淳老街的懷抱里散發著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