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全國超千家海底撈門店上新了四款稀有菌菇拼盤的春夏新品,包括黑牛肝菌、黑雞樅菌、鹿茸菇、繡球菌,目前這款產品在廣東、江蘇等全國多個地區的銷量排名前五。其中,繡球菌潔白的花團狀外形類似繡球,清爽松脆,融進火鍋的湯底里,吃起來別有一番滋味,頗受消費者喜愛。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海底撈這朵征服無數食客的“小繡球”,超半數來自我區一家企業——南京閩繡菌業有限公司。這家正式投產僅4年的企業,是如何做到年營收額超2億元,并與海底撈、巴奴等10余家連鎖餐飲“巨頭”簽訂直接供貨協議的?
在位于東壩街道沛橋村蘑菇產業園的南京閩繡菌業有限公司,一打開緊閉的智能控制菇房大門,水汽氤氳,白霧撲面涌來,2米多高的多層架子里,一朵朵潔白如玉的“繡球”如花朵般綻放。
繡球菌是一種原本生長在海拔2000米高山上的珍稀菌類,因其富含β-葡聚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成分,擁有“萬菇之王”的美譽。然而,野生繡球菌對溫度、濕度、光照近乎苛刻的要求,曾讓規模化種植成為行業難題。為了攻克栽培技術難關,閩繡菌業與福建農林大學合作,組織研發團隊進行人工栽培繡球菌,經過漫長培育馴化,逐漸掌握了高效的現代栽培技術。“繡球菌十分‘嬌氣’,對生長環境要求苛刻,如果達不到生長條件,就會出現腐爛、畸形或者死亡情況,為此,公司專門定制了制冷機、霧化器、不同光譜的光照LED燈等現代化設備,建立起全自動調節系統廠房,實現了菌菇房溫、光、水、氣的精準控制。”閩繡菌業技術總監黃潤說,這種“數字種菇”模式,通過LED光源模擬自然光照,霧化設備精準調控濕度,溫度傳感器實時反饋數據至中央控制臺,完全模擬繡球菌野外生存狀態,讓繡球菌實現從120天到80天的生長周期跨越,且一年四季均可收獲,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縮短生長周期的秘密,不僅藏在出菇房內,還藏在實驗室里。隔著菌種實驗室的玻璃門可以看到,十余名身著白色防護服的技術人員正俯身在超凈工作臺前,手中的接種針在顯微鏡下劃出精準的軌跡。培養架上,放置著數百個標注著編號的玻璃器皿,淡黃色的菌絲如同毛細血管般在培養基中悄然蔓延。通過持續開展技術攻關,企業最終挑選出栽培周期短、出菇整齊、性狀穩定、適合工廠化栽培的菌種,不僅生長速度更快,抗病性也顯著提升。
市場的熱烈反饋印證了這條路徑的正確性。如今,閩繡菌業日產繡球菌袋包8萬袋、繡球菌鮮品20噸,年產繡球菌7000噸,年產值2.1億元。除了海底撈、巴奴,企業還與全國1.2萬多家鍋圈食匯簽訂了直接供貨銷售合同。2023年,閩繡繡球菌通過有機食品認證,并在首屆長三角“好鮮菇”品鑒推介活動中以高分成績奪得金獎。
小小繡球菌不僅給企業帶來豐厚效益,也給當地村民帶來了增收機遇。目前,閩繡菌業每年帶動周邊200多名村民就業,為村集體增加20多萬元租金收入。家住附近的村民趙國琴就是其中之一,她在閩繡菌業負責繡球菌鮮品整理打包,一個月工資到手五六千元,“家門口上班,賺得不少,而且還方便。”她笑著說。
“目前,我們正在積極籌備新的生產基地,新的生產線即將投產。”閩繡菌業負責人表示,未來,企業還將開發繡球菌系列深加工產品,實現產業融合發展,“今后,繡球菌不僅可以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還能成為化妝桌前的護膚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