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就業市場“內卷”嚴重,許多年輕的職場人產生了“學歷焦慮,能力焦慮”。成人高等學歷繼續教育持續升溫,學歷提升市場需求日益旺盛。在今天互聯網社交媒體飛速發展的時代,成人教育培訓,也搭上了“網絡快車”,在各類短視頻平臺上各機構競爭火熱,但虛假宣傳,引導貸款,退費糾紛等問題也接踵而來,為提高消費者對成人教培消費的認知,幫助消費者辨別消費陷阱,河南省濟源市消保委發出以下提醒:
多方比較 謹慎選擇機構
消費者在選擇教培機構前,可以登錄“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教培機構的營業執照,成立年限,經營場所,經營風險等信息,也可以通過網絡查詢,了解其他消費者對該機構的評價,多方比較后再做決定。
保留證據 口頭承諾勿輕信
培訓機構往往把師資作為主要宣傳噱頭,接待老師更是口頭作出若干承諾。交費后,發現實際授課教師與宣傳不符。這時,培訓機構否認之前的宣傳和口頭承諾,并反過來要求消費者舉證。
消保委提醒:消費者在簽訂合同時,要仔細查看合同服務條款是否與機構承諾一致,對于合同中沒有體現的承諾,消費者可以要求機構提供補充協議。消費者要盡量以文字形式與機構溝通,也可以對機構承諾進行截屏或錄音錄像,以保留證據,便于日后維權。
不貪便宜 退費規則要摸清
消費者在購買課程前要詢問參與優惠活動的條件以及相應的限制性條款。付款時一定要充分了解機構的退費規則,以免在因個人原因要求退費時,被機構以“基于優惠購課”為由,扣除大部分的學費,要重點關注退費申請時限,退費比例等條款內容。此外要注意違約金條款,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有關規定,若違約金高于可能造成的損失,消費者有權要求減少或拒絕簽署違約金條款。
理性消費 安全渠道去付款
消費者在購買課程服務時要考慮自身經濟能力,理性消費。貸款培訓要考慮不能按時還款帶來的失信風險,要選擇交易環境安全的網購平臺或店鋪,并通過平臺正規途徑轉賬支付,切忌在個人社交媒體私下轉賬交易。不輕易透露證件號、銀行賬戶資料等關鍵信息。
不信宣傳 考試政策要自知
消費者在購買課程前,不要輕信機構“與XX大學合作關系”“名師授課”“超短學制輕松拿證”等宣傳,消費者可以聯系目標院校核實機構宣傳內容。關于學制年限、學費金額、報考條件、政策等信息,消費者可致電或前往目標院校所在地的教育考試院咨詢,也可以登錄教育部門官網查詢,避免被培訓機構利用信息差誤導消費。
消費者可通過多渠道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和消費知識,積極主動地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來源:濟源市場監管局)